有媒体报道,山西省有位名叫郝志全的90岁老人,自称1944年加入八路军抗日。因档案遗失,他无法提供相关身份和经历的证据。自上世纪90年代初起,长达三十多年间,他一直未能获得政策规定的应有待遇。
一般来说,抗战期间参加八路军的老兵,其原部队或退伍后回乡的民政部门应当有相应档案资料存档。难道郝志全老人所述经历真实性存疑?是否有可能他为谋取政府待遇和荣誉编造了故事?
“我只想证明,我曾参加八路军,我亲手打过鬼子!”住在山西晋中市榆社县的郝志全老人,从90年代初一直到2020年,三十余年间,多次向各路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心声。可惜,他的诉求多次落空,始终未被认可。
按常理,抗战老兵的身份应由原部队或所在地民政部门档案确认,且相关待遇早已落实。难道郝志全的历史完全是虚构,只为骗取政府补助和荣誉?
2020年9月,媒体记者前往山西晋中榆社县走访郝志全,并拜访当地博物馆及相关部门,试图了解真相。
展开剩余86%郝志全的家位于榆社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老人所住的老屋是一幢年代久远的平房,虽然年迈,穿着朴素,却身躯硬朗,腰背挺直。他的古铜色脸庞刻满了岁月留下的风霜和刀痕,诉说着一生的辛劳与苦楚。但眉眼间却看不出任何特别传奇的神采,恰如中国北方农村一位普通老人。
老人回忆,太原解放后,他并未随华北军区一兵团部队转战大西北,而是在解放初期退伍返乡。退伍时部队给了退伍证明、立功证书和军功章等,他带回家中。因不识字、家庭困难,这些重要文件未能妥善保管,而是交由县档案馆保存。后来文革期间,档案馆遭遇火灾,许多资料和旧书付之一炬,无法寻回。
而老伴则称材料是在搬家时遗失,村中有人说是被小偷连同其他财物一同盗走。对此,众说纷纭,真相难辨。
老人退伍后务农,这在解放战争结束后十分普遍。数以十万计的军人复员返乡,而随着部队转战、合并、裁撤,许多老部队早已不复存在,相关档案难以查寻。
战争年代,许多牺牲的烈士没有完整记录,甚至未获妥善安葬。2010年,太原市东山脚下一处地窖发现3副薄板棺材,经考证,乃徐向前元帅领导下十八兵团解放军战士遗骸。因战事紧急,这些牺牲战士被临时安放,数十年未能迁葬。此外,许多受伤送医的战士伤愈出院后未能重返部队,或因部队转移失散,也未留下完善档案。
解放后数十年间,政府对复员老兵未有明确的特殊待遇。直至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逐步落实对老红军、老八路、新四军等退伍老兵的待遇,村里也鼓励郝志全申请,但因身份无法证明,一直未果。
部分老兵在政府、社会及媒体帮助下,通过查找档案、访问老部队及老首长、老战友,得以证实身份并享受待遇。少数造假者则在核查中败露,申请落空。
郝志全生于1928年,居住在山西晋中榆社县。1937年11月,日本侵占山西太原时,他年仅九岁。幼时亲眼目睹侵略军烧杀抢掠,欺压百姓。山西人民为报家仇雪恨,参军抗日之风盛行。
郝志全儿时便立誓长大参军杀敌,为乡亲报仇,驱逐日寇。因年幼,八路军屡次拒绝他入伍,他便拜师习武,锻炼本领。直至1944年,年满16岁的他终于以过硬武艺加入八路军。
老人称其入伍的是八路军地方武装榆社独立营,担任营长郝三成的勤务兵,参加多次伏击战,立有军功。后来部队升级为主力部队,编入129师385旅14团11连2排5班。385旅首任旅长是开国上将王宏坤(其堂哥为大将王树声),政委王维舟,参谋长是后来成为国防部长的耿飚。
王宏坤调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领导后,王维舟接任旅长兼政委。385旅重组后,23岁的陈锡联接任旅长,他曾在太原会战中带领部队夜袭阳明堡机场,摧毁敌机24架。
1945年8月,日军投降,抗战结束。随即国共内战爆发,首战便是山西长治的上党战役。郝志全随部队参加,129师已属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刘伯承,政委邓小平。
此战正值毛泽东重庆谈判之际,国军十九军由阎锡山麾下史泽波率军南下企图占领解放区。晋冀鲁豫军区集中4纵队3.5万人及5万民兵,以诱敌深入、围城打援战术,全歼敌军3.5万人,有力挫败国军图谋,巩固共产党谈判地位。
战役中,郝志全紧跟营长,保护其安全,英勇杀敌,荣获战功。
随后,他随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后留晋冀鲁豫军区,辗转进入徐向前元帅麾下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历经运城、临汾、晋中战役。
1949年,郝志全随第一兵团八万余人(太原战役后改编为第18兵团)参加解放太原战役,成为经验丰富的老兵,担任连队爆破组组长。
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长且惨烈的攻坚战,前半阶段由徐向前指挥,兵力有限。在攻占东山四大要塞后,为配合中央战略,暂停攻势等待援军。
淮海战役后期,徐向前病倒,彭德怀接任指挥,带来炮兵和第20兵团援军,徐向前带病协助。
1949年4月20日总攻开始,郝志全所在营首当其冲,在炮火掩护下冲至太原城下。敌军死守城门,枪火密布,爆破组肩负炸开缺口任务。
爆破组分四组两点并列爆破,郝志全属第三组。第一波爆破队遭火力重创,剩余三人引爆炸药,虽炸裂城墙但未开出通道。
连长命令第三、四组进攻,八人冒雨冲锋,三人倒下,五人成功完成爆破。城墙开口后,郝志全率先冲入城头,射击反击敌人,后续部队紧随涌入。
忽然炮弹爆炸,弹片击中郝志全头部,他倒地昏迷。
伤后送医,三日后苏醒,住院五个月,伤愈回营。因伤残未随部队转战大西北,留守山西十九兵团。逾一年后退伍返乡,务农、建房、成家立业,过着平凡生活。
闲暇时,老人常翻出与营长、连长的唯一合影,回忆战争岁月,感慨生死战友,心情久久难平。
数十年后,老人已九旬多,体弱多病,丧失劳动能力。老伴年长一岁,唯一儿子服役复员后务农,早逝无依靠。两老生活艰难,乡政府虽关心,帮助有限。
郝志全身份是否还有途径证实,政策待遇能否落实,改善其困境,成疑。
老人称投降后与营长连长合影一张,解放初期交予榆社县博物馆。
记者陪同探访榆社革命历史博物馆,确见一张四人合影。老人指左三曰“是我”。但因年代久远、照片模糊,难以确证身份。博物馆档案因文革火灾丢失,相关经办人员多年调离或去世,资料无从查考。
老人提及参军部队为129师385旅14团,相关单位曾赴山西武乡八路军纪念馆查询,但未发现有力证据。
媒体及有关方面反映情况给退伍军人事务局。经办人员称已知情并上报领导,指派专人调查落实。希望社会及媒体继续关注,广泛寻访385旅老兵及后代,收集确凿线索,尽快核实郝志全身份,落实政策待遇。
发布于:天津市易云达配资-易云达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利息-上海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