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合作无间的刘德华和王家卫,怎么就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熟悉的陌生人”?
这其中,到底是艺术理念的南辕北辙,还是商业利益的暗流涌动?
要我说啊,这事儿,恐怕没那么简单。
话说当年,王家卫还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导演,刘德华已经是香港影坛的当红炸子鸡。
大佬邓光荣慧眼识珠,钦点刘德华主演王家卫的处女作,这波操作,怎么看都像是给新人导演保驾护航。
结果呢?
电影一炮而红,刘德华也跟着提名影帝,张学友更是凭着“乌蝇哥”直接起飞,表情包火到现在。
展开剩余84%这第一桶金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有了甜头,大佬立马安排拍续集,也就是后来让刘德华“PTSD”的阿飞正传。
据说,王家卫为了追求真实,愣是把剧组拉到九龙城寨这种“三不管”地带拍摄。
要知道,当时的九龙城寨,那可是鼠患横行,脏乱差的代名词。
有洁癖的刘德华,每次拍完戏都得洗上半个小时才能缓过来。
更扎心的是,电影上映后,刘德华的戏份被剪得七零八落,直接从主角变成背景板。
搁谁身上,这心里都得咯噔一下。
如果说阿飞正传只是让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丝裂痕,那么春光乍泄的“换角风波”,绝对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据说,王家卫原本是邀请刘德华出演何宝荣一角,双方都到了签约的阶段,刘德华甚至开始苦练探戈,结果临到开机,角色却被张国荣顶替了。
更让刘德华窝火的是,王家卫连个招呼都没打,直接玩了一出“先斩后奏”。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炸毛。
要知道,当时的刘德华,那是出了名的“劳模”,唱歌演戏两不误,时间安排精确到秒。
王家卫这一出,不仅让他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让他成了圈内的笑柄。
多年后,刘德华在访谈节目里笑谈此事,说王家卫失去了一个发现他好的机会。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无奈和心酸。
刘德华也不是吃素的。
你王家卫让我难堪,我就要让你知道,谁才是笑到最后的人。
在春光乍泄上映后,刘德华投资了一部小成本电影,结果这部电影在金像奖上大杀四方,直接把王家卫的春光乍泄给干趴下了。
更戏剧性的是,刘德华还亲自从王家卫手中接过奖杯,这画面,想想都觉得刺激。
后来的日子里,梁朝伟成了王家卫的“御用男主”,拿奖拿到手软。
刘德华则在商业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到暗战横空出世,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业内的认可。
不仅如此,刘德华还投资了“亚洲新星导”计划,扶持了一批新锐导演,像桃姐、疯狂的石头这些口碑票房双丰收的电影,都出自他的手笔。
反观王家卫,后来的作品却屡屡遭遇滑铁卢。
欧洲攻略、摆渡人等电影,不仅票房惨淡,口碑更是跌破谷底。
这其中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剧本的问题,更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王家卫是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一部电影拍个三五年那是常有的事。
就连梁朝伟这种级别的演员,都得为了一个镜头NG几十次。
这种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而刘德华则代表了香港电影的另一种精神,那就是效率和商业。
身兼多重身份的他,深知时间就是金钱。
他需要不断地接戏、唱歌、投资,才能维持自己的商业帝国。
这种“快餐式”的创作模式,虽然在艺术性上有所欠缺,但却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
随着香港回归,电影审查制度也越来越严格。
王家卫的作者电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而刘德华则积极拥抱内地市场,拍摄了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合拍片。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德华的选择无疑是更加明智的。
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王家卫的价值。
电影既需要艺术性,也需要商业性。
没有商业电影的支撑,香港电影早就凉凉了;而没有艺术性的托举,电影就只剩下空洞的躯壳。
时至今日,距离刘德华和王家卫上次合作,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这三十年间,香港电影经历了黄金时代,也经历了低谷期。
两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也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的一段佳话。
到底是谁对谁错,谁输谁赢?
根本就没有答案。
正如硬币的两面,他们代表了香港电影的两种不同面向,照亮了不同的夜空。
江湖路远,各自珍重,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发布于:江西省易云达配资-易云达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利息-上海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