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清远是广为人熟知的“广州后花园”,近年来,由广州引领带动、清远支撑联动的“广清一体化”,不断擦亮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破题之钥”。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布局之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
为深入贯切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和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部署,广清指挥部驻清城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聚焦清城区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通过精准招引龙头企业盘活村级工业园、探索“中心工厂+卫星工厂”产业模式等举措,破解低效工业用地利用、村庄居民就业等问题,不断激活清城区产业发展引擎,将“夕阳事业”变“朝阳产业”,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推对口帮扶事业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盘活村级工业园
构筑产业转移的“候鸟驿站”
在石角镇一座700亩的村级工业园内,废弃的厂房与杂草、灌木为伴,每日只有清运建筑废材的卡车进出;龙塘镇的华强工业园曾经存在大量“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用地布局散乱、功能残缺、条件落后,严重影响龙塘镇整体风貌和功能提升……石角镇和龙塘镇都曾是废旧金属拆解、塑料等产业的热土,随着整治“散乱污”工作的大力开展,一批污染重、效能低的厂房被清退,清城区人民政府、镇政府主动求变,在整治、重建的同时,计划通过精准招引盘活村级工业园。
如今,在清城区人民政府、石角镇人民政府、龙塘镇人民政府以及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曾经不被看好的园区即将“腾笼换鸟”,成为承接产业有序转移的“凤巢”。
“那些正在转移的产业就好比候鸟,我们要为这些迁徙中鸟儿,尤其是中小企业,打造一个良好的生态圈,让这里成为优质的‘候鸟驿站’,甚至是长居之地。企业在这里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支持,这里将会有完备的基础设施,还有餐厅等丰富的生活配套,整个园区将再次焕发活力。”在园区大门前,清远市清城区副区长、工作队队长何兴畅想着未来。
经过调研,工作队认为万洋众创城项目较为适合清城区,因此,积极将万洋项目介绍到清城区。为了招引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征收盘活这块低效用地,清城区人民政府和工作队采取贴身战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2025年3月成功招引并完成签约。目前,石角镇的工业园在清城区人民政府和镇政府的全力以赴下,正在进行有序拆迁重建。
2月27日,清城区人民政府与万洋众创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清城万洋众创城项目投资协议。图源:清城发布
据悉,项目全面建成并达产后,预计引进、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少于50家,国家或省专精特新企业不少于3家,将加快推动清城工业朝着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助力区域经济实现多元化和高质量发展。
这边是待开发的商机,那边则已经传来隆隆的巨响。机器轰鸣中,一座座崭新的办公楼和高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在紧邻石角的龙塘镇华强工业园,一幅产业升级迭代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
今年,为推动应急食品产业园项目高效落地,工作队蹄疾步稳,在清城区人民政府、龙塘镇政府的支持下,于3月召开筹备研讨会,5月便实现胜牛应急食品生产项目落地,助力龙塘镇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向前迈出了扎实的一步。
龙塘镇华强工业园已建起高标准厂房。《南方》杂志记者陈地杰 拍摄
据悉,胜牛应急食品产业园项目承租面积共6万平方米,年租金达600万元,目前双方已通过投资协议条款、设备与场地改良等一次性投资为5000万元,带动上游原料产业链企业十余家,年综合产值20亿,年综合实际纳税1000万元。
“清远农产品资源丰富,原料采购成本低,工业园本身亦能满足我们在仓储方面的需求,很荣幸能遇到这样的合作伙伴。”胜牛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生产基地将以罐头食品为核心产品,构建覆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与全球化市场布局的双重业务生态,通过技术创新、供应链垂直整合与政策协同,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食品产业集群。
瞄准服装“快时尚”
探索“中心工厂+卫星工厂”产业模式
“我们的父辈都是从事废五金行业的,但现在我们需要寻找新的突破口才能更好地发展。”金御服装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御服装”)创始人阮志业是清城区石角镇人,2022年底,清远规划建设“万亩千亿级”制造业大平台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打造“中国快时尚智造基地”,这让他看到了回乡创业的机遇。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的转型升级,低效产能的工业企业(场所)被清退,旧工厂、旧模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如何充分用好这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广阔的闲置土地资源?金御服装的探索有着相当的代表性。
“作为服装行业的小白,我曾经以为服装就是一个低端的夕阳产业。事实证明,如今的服装产业链条长、带动就业能力强,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2023年,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后,阮志业回乡创业,创立了金御服装,并创建了金御时尚创意园。
阮志业(左)希望打造一个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图源:清远日报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创意园确定了打造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的战略方向,深化同广清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园的合作,积极探索“中心工厂+卫星工厂”的产业模式,通过统筹和对订单技术层面的拆解,辐射带动若干间服装生产企业实现信息化协同管理,不仅实现了盈利,更柔性吸纳了周边村庄几十名纺织工人,实现了联农带农。
“我们组建了一支涵盖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专业团队,下一步,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集线下买手店、展厅、设计工作室为一体的共创空间,通过推广‘中心工厂+卫星工厂’产业模式,打造一个中高端品质的快时尚供应链平台,同其他服装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提升产品销量。”在金御服装智造示范车间,阮志业向记者描绘着未来的图景。
葡萄山苏“搭伙”
产业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在源潭镇新马村“飞霞龙田”项目的葡萄园里,葡萄树有了自己的“新搭子”——山苏。
山苏,全名台湾山苏花,是一种蕨类蔬菜,叶子由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开,紧密排成鸟巢状,所以又名鸟巢蕨,是新兴的养生蔬菜。其老叶能制成茶叶,嫩叶是可口的蔬菜,经济价值高。
同时,山苏具有生长周期短、成熟后四季皆可采摘的优势,营养价值丰富,适合炒、烫、拌等多种烹饪方式,因此在高端餐饮及健康食品市场备受青睐。
为充分利用空间资源,盘活村子里的闲置厂房,在工作队助力下,“黄埔对口帮扶清城——源潭镇山苏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在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飞霞龙田”项目成功签约,台湾山苏在源潭镇“落地生根”,期间,工作队争取了帮扶资金50万元以支持项目顺利落地。
5月13日,“黄埔对口帮扶清城——源潭镇山苏种植产业示范基地”在清城区源潭镇新马村“飞霞龙田”项目成功签约。图源:清城发布
据悉,项目利用立体生态种植法,在葡萄树下套种山苏,葡萄树为山苏生长提供天然遮阴环境,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作物间的互利共生。
种植示范基先采用两个温室大棚实施,占地约8亩,预计年亩产值可达2.5万元,同时为周边提供就业岗位,可帮助村民每年实现稳定增收,示范基地成功后将利用两年时间将规模扩展到几百亩或以上。
葡萄与山苏的组合种植模式,不仅有效降低成本投入风险,还能吸纳当地留守劳动力参与管护,给新马村村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助推源潭镇产业融合发展。
粤东西北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但是,随着旧产业迁出、旧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不少地方未能及时确立新的产业支柱,注入新的发展动能,这成为当前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在全省实施“百千万工程”,大力推动产业有序转移的背景下,清城区基于曾经的工业基础,因地制宜、精准定位、积极探索,不仅造福当地,更有望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具有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和思路。
“未来我们还将探索更多‘政府搭台、企业发力、群众受益’的帮扶模式,助力两区产业共建和有序转移,持续优化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成果惠及更多群众。”何兴介绍。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黄曦 陈地杰
【责任编辑】刘树强 蒋玉
【频道编辑】李卓华 陈冰青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郭芳 蒋玉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党建频道
易云达配资-易云达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利息-上海杠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